我们通常都认为所谓“中国情人节”,是在商家的策动下出现的一个节日。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界和官方一直在背后掌握着政策和舆论的导向。
2002年河北省文联等几个组织在石家庄举办了“七月七爱情节”系列活动,这个活动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传统七夕节日中的爱情元素,并论证了将传统的七夕节“重定义”为“中国爱情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之后,包括2006年官方曾下文将七月七日命名为“中国情侣节”,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包括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某些原因我本人从来不过情人节,但对于七夕情侣节我还是比较认同的,可大部分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欧美的“西方情人节”(一定要加“西方”两个字),热衷程度完全超过了七夕。我不是那种有盲目民族情绪的人,但我特别反感这样的年轻人,在我看来他们属于那种毫无理念,盲目崇拜无知文化的人。
反观欧美的白种人有过清明、端午、中秋的习惯吗?答案是没有,他们无视我们的文化,我们反而如此热衷他们的“文化”?
23 条评论
支持博主,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节日
我也是这样想。
谢谢分享,不忘初心!
我也是这样觉得的,但是自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那是的,只是发表一样感受罢了。
没多少人过洋节是因为西方的文化。洋节没有历史沉重感恰恰是其优势。我感觉年轻人过洋节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增加跟异性接触的机会(告白,约炮,捡尸的几率都大大增加),而商家乐得推波助澜。
我不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中国历史上有情人节,如果非要有一个,是元宵节。
话说你博客的文章评论我找了整整10分钟没有找到,是在哪个位置啊?
先答题
中国没有情人节,七夕也不是情人节,是情侣节。我的标题特意注明“七夕情侣节”,且2002年重新发掘并定义这情侣节是有根据的。
当年河北邢台、山东沂源、山西和顺、河南安阳和西安为了争一个“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打得脑浆都快出来了。所以跟这几个省沾边的专家啊协会啊大学啊调查出来的任何证据,我都不会相信。
就照你说的2002石家庄,论证半天不也是办了个什么节为了旅游?
也是旅游,为了名声这些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可以论证为情侣节我想也是有依据的。是情侣节,和西方情人节不同
少女自己在家拜星星吃小果绣花发豆芽,祈求自己手巧。说追求爱情也行,说祈祷婚后生活美满也行;但这都是女方单方面的事,保留乞巧节的原名就好了。情有了,侣在哪?两口子才叫侣,人又不能无性繁殖。
你说的乞巧节也是演变过程之一,就拿小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来说,这就是一个情侣的节日哦。百度“七夕”中有说明:“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传说,并不能推出这是情侣的节日的结论。古代根本就没有情侣,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哪里会有情侣的节日存在?至于百度百科……
不好意思前段时间虚拟主机被攻击所以无法访问。
你说的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不能完全推为情侣节的结论是不会错,但当年举办的活动是定义为“七月七爱情节”,并论证了将传统的七夕节“重定义”为“中国爱情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出一个节日和西方情人节“相抗衡”,可行性是通过传说、习俗来论证是否可行,并不是强行的定义。而在2006年官方能把七月初七命名为“中国情侣节”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从个人来说(虽然不是很贴切),我和我老婆在哪天认识的,我们肯定会把那天定义为一个记忆(节日),来做纪念。
你说的“古代根本没有情侣”这句话太过片面,大部分是受父母之命,但也有像现代情侣那样自由恋爱,甚至为了爱情奋不顾生,虽然这方面占少数,但正因为少数才让人感动,让人怀念。
广州这边就有乞巧文化节
这样挺好的
前几天好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七夕的,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节,好像是什么乞巧节之类的,主要是许愿的节日。
七夕不是情人节,我的标题都注明了是“情侣节”,汉唐时期就是情侣的节日,后来这个节没落了。2002年重新定义为情侣节是根据的。
商家还希望每个月都有节日,好让他们有促销活动呢,其实不一定是由于崇洋媚外,很多是钱作怪~
商家为了赚钱还情有可原,那些年轻人跟着瞎起哄,好像很了解欧美文化一样,让人讨厌。
说得好,作为成年人都要理性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几人沉下心好好研究的
你说的对,如此灿烂的文化不懂得珍惜却一味的盲目崇拜。我讨厌这样的(部分)年轻人。